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加拿大本地用户】点击查看 >> 温哥华岛 Nanaimo (纳奈莫) 市最新房源 — 海景学区房 海景独栋别墅 海景农场 海景公寓 联排别墅 海景建房用地
开启左侧

签了合同买了房,住进新家之后,还需要为哪些支出做准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3 12: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anaimo专业地产经纪—黄萍
很多没有买过房,或者第一次买房的买家,对于买房的预算会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房子只要买到手了,就不会再有任何开支了。结果在做购房预算的时候,才发现购房的费用还差很多。

那么除了付首付、计划好每个月的房贷、经纪雇佣金之外,买房还需要做哪些预算准备?
4a.jpg


金融培训服务公司Paper & Coin的创始人Octavia Ramirez表示:“在买房时,充分了解买房的所有成本,并将这些成本保持在每月和每年的预算中,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业主是从租房一族转变成有房一族的话,理财方式也应当随之升级。无论是还在看房,还是准备要买房的业主,都需要一些预算提示,有备而无患。

总额比预想要多

毫无疑问,买房的最大一笔开销就是首付款,再加上利息和房贷保险(如果有的话)。但是有一些买家常常会忽略,除了房贷之外的买房额外成本。

4b.png

Ramirez解释说:“作为业主,您必须承担比租房者更多的费用。”

在买房之前,业主就开始要考虑看房成本、地产经纪、律师、搬家,甚至是验房成本。还有维护费用,作为业主本人,还有每年要交的房产税、地税等等。房屋保险、水电费、税费、公寓费和维护费用都是业主本人的责任。

Ramirez强调,了解这些成本是很重要的,业主需要将这些费用计入月度和年度预算。有些费用是按季度收取的,或者一年一次,比如物业税。大概知道买房前期的花费,还有什么时候付款,以及在付款到期之前应该存多少钱等等。

Ramirez解释到,还有一些费用比如水费等,一个季度只收一次。但是租房的时候并不知道还有水费这回事,因为这些钱都已经包括在你的房租里了。“确保你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交,以及大概一年要交多少,这样就能在账单来的时候做好准备。”

Ramirez说,业主在搬进新家之后,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知道每个费用大概要花多少钱,不过还是应该提前准备一些存款用来应付额外或意料之外的开销。

并且,购买房产的大小、位置和类型会导致你的花费有所不同——比如更大的房子需要花更多的钱来取暖和制冷,在温哥华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房产税,或者空屋税等等;而住在地质灾害或者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附近可能意味着业主要支付更高的保险费用。

过了新房的“蜜月期”

都知道,新买的房子,尤其是新房,往往在买房的头几年不会通常不容易出现设施问题。而且在之前租房子的时候,家里的任何设施出现问题,也大多是由房东自己修理,所以很多新业主、首购房业主都没有维修、更换家里设施的经验。

4c.png

但是买房之后,那种靠着房东维修东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家里出现任何意外损失的话,都要业主自己掏腰包来维修了,这就是为什么建立储蓄准备金对于应对紧急事件至关重要。

无论你是租房还是买房,Ramirez建议每三到六个月存一笔钱进入储蓄账户,以备不时之需。尤其是当你有了自己的房子,最好是增加更多的资金。

Ramirez解释说:“作为一个有房一族,业主的支出可能会比租房的人要高,这意味着必须增加这笔资金,以应对意外和每月支出。”

意外成本也不仅限于家里的设施出现问题,甚至是失业、生病或无薪休假都是业主需要考虑的。当你有像孩子或宠物这样的家眷时,支付他们的开支是至关重要的。你也不想等到真的出事的时候,发现连下个月的房贷都付不了吧。所以Ramirez建议有家庭的业主为他们的应急基金准备更多,并储备至少八个月的开支,以应对任何金融危机。

说了这么多支出的分类,难道买房就是只出不入吗?其实除了房屋本身会保值之外,一些一个有头脑且精明的业主,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增加额外收入。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家里的空房间出租出去,赚一笔租金,也能减轻每个月的房贷压力。或者做短租房,小编有不少朋友就是靠Airbnb维持每个月的养房成本,还能有额外收入。或者你家如果有两个停车位,但是你只需要一个,那就可以考虑把另外一个出租出去。

Ramirez同时也劝诫各位买家,买房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贪图喜欢,而买那些超出自己可负担能力的房子。




摘自人在温哥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Nanaimo之窗  

GMT+8, 2024-4-19 22:39 , Processed in 0.0661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